工程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础工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经验及其深远意义

发布日期:2023-12-30 21:46:21作者: hth华体育app官网登录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对小康社会的憧憬和守望,经过中国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已在中国大地上变为现实。习在庆祝中国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的伟大光荣!”中国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付出的奋斗与智慧、所取得的成就与经验,必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编年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留下最为光彩夺目的篇章。深入总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经验,对于胜利开启第二个百年新征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不断迈进,具有极其深远的指导意义。

  民生问题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要紧的麻烦,人类社会的一切变革,无不从民生问题开始,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任务和根本动力。中华民族历来是充满人文关怀、追求民生福祉的民族,以人民为根本依靠力量的中国人,更是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人始终如一的初心和使命。正是从为人民谋求福祉、让人民幸福安康的高度,当代中国人赋予“小康”以深刻的时代内涵和价值追求,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不竭的发展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看重以人为本、更看重改善民生,把实现人民幸福安康摆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首要位置,尤其明白准确地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根本指导思想和行动遵循。其一,人民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出发点。我们要建成全面惠及14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全面小康社会。正是在经济社会持续不断的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改善民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才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其二,人民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依靠力量。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是创造历史的主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人民群众依靠自己的力量创造更美好生活的伟大实践。正是把全国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充分调动起来,把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都凝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上来,才使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关系千家万户的伟大工程得以真正竣工。其三,逐步的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和水平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目的。人民创造历史,人民共享历史。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胜利实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坚持民生优先,全覆盖高水平地造福全体人民,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慢慢地加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特点和关键之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的足迹踏遍每一个贫穷的地方,反复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是要把消除贫困这个“短板”尽快补上,否则就会贻误全局;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是在农村,特别是在农村贫穷的地方,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实现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消除贫困、整体脱贫,无论这块硬骨头有多硬都必须啃下,无论这场攻坚战有多难打都必须打赢;只有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人民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真正得到人民的认可、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工程、关键工程,有力推动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战略构想到实际行动、从庄严承诺到具体措施、从宏伟目标到很明显的成效,中华民族发展史上这场空前的脱贫攻坚战,使近一亿人口逐步摆脱了贫困,走上富裕之路。这一伟大民生工程和富民壮举,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国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认同,增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信心,这对更好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具有“强基固本”的深远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是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解放和进步,而且是生产关系和发展方式的重大变革,尤其是发展理念的重大创新。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趋势、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习明白准确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是我们党领导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理念的重大变革,对于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引领方向、统揽全局的重大意义。

  创新发展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动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创新,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重大创新,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既定的模式,全靠我们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地创新创造、探索发展,创新不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固有底色。通过理论创新,深入探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规律;通过制度创新,不断释放中国制度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显著优势;通过科学技术创新,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坚强的科学技术实力支撑;通过文化创新,强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价值导向和精神文化家园。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正是由于我们党把全面创新摆到核心位置上来,才深入解决了影响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协调发展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和谐、生态环境更加文明、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社会,是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社会。这样一个新型的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形态,更加凸显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和特殊功能。

  绿色发展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内在要求必须坚定不移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坚持节约世界资源和保护自然环境的基本国策,创造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营造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人民群众创造安全高效的生产空间、舒适宜居的生活空间、碧水蓝天的生态空间。

  开放发展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制定,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产物,是中国发展融入全球化大趋势的重大战略。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充分吸收世界各国先进经验和文明因素,在开放发展中增强文明素质、在开放发展中彰显制度比较优势,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题中应有之义,尤其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的重大任务。

  共享发展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活力之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突出要求就是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我们党更看重共享发展,深入消除影响人民美好生活要求的不平衡发展和不充分发展所形成的各种制约因素,把人民日渐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放在谋求经济稳步的增长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首要位置,从而转化为推进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内在动力。

  “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们国家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实践深刻表明,这一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对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乘势而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无疑具有“四梁八柱”的深远意义。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场深刻的制度变革和制度创新过程,是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治理国家和社会的过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期,制度改革与建设进入关键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突出特点和一条基本经验,就是把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制度定型贯穿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部过程和每个方面,把深化制度创新、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和强大战略动力,从而有力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显著优势,积聚成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制度优势。

  党的十八大精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成熟更定型。”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明确规定“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成熟更定型。”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十三五”时期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制度改革和制度创新作出明确规划,强调“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一定要按照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健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的制度体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加快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破除一切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要通过全面深化制度改革补齐制度短板,“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效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的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将进入收官之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突出强调把制度建设摆在更突出的位置,“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向“定型化”的重要历史时期,是制度优势充分积聚并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重要历史时期。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伟大斗争,深刻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同时也暴露出在应对重大突发性事件中的某些制度性短板,进一步凸显了制度改革与建设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正是由于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抓住制度改革和制度创新这一“主轴”,突出补齐制度短板这一重点,着力推进制度现代化,从而夺取了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胜利,确保脱贫攻坚任务的如期完成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实践深刻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入推进,既是不断的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质量不可或缺的重大措施,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不可少的强大动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所形成的制度优化成果、所积聚成的强大制度优势,对于全面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无疑具有“高屋建瓴”的深远意义。(作者系山东大学特聘教授,济南大学政法学院名誉院长,山东省“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原标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础工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经验及其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