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yy易游体育平台合法吗是真的吗官方网站!
米乐YY易游2025最新版下载 yy易游体育平台合法吗是真的吗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yy易游体育平台合法吗是真的吗:万余新发现 见证齐鲁文明根脉绵延

时间: 2025-09-27 02:16:55    来源: yy易游体育平台合法吗是真的吗    作者: 米乐YY易游2025最新版下载    阅读数: 31 次
米乐YY易游2025最新版下载:

  从泰山之巅的千年石刻到渤海之滨的百年油井,从抗战时期的红色遗址到工业化浪潮中的老厂房,齐鲁大地沉淀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作为全国率先开展重点区域与重点类型文物实地调查的省份,山东省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简称“四普”)中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累计调查登记新发现文物1万余处,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这些跨越千年的文化遗存,不仅填补了多个领域的历史研究空白,更串联起山东从古代文明、革命岁月到工业辉煌的完整脉络,为读懂齐鲁大地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口。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山东新发现了一批革命遗址,进一步丰富了红色历史的实物见证。其中,临沂市莒南县八路军山东军区成立旧址的发现,成为还原山东抗战历史的重要收获。该旧址位于莒南县洙边镇崖子村,不仅是1943年八路军山东军区成立大会的举办地,更是朱瑞、萧华等革命家开展工作的重要场所,见证了山东抗日根据地建设的关键历程。

  1943年2月21日,中央山东分局、八路军115师司令部、山东省战工会、抗大一分校等山东党政军核心领导机构及所属部门,曾齐聚崖子村召开重要会议,为整合山东抗日力量、统筹抗战部署奠定了坚实基础。而在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山东党政军领导机构先后四次驻扎于此,累计时长达88天,罗荣桓、朱瑞、萧华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运筹帷幄,留下了无数与群众并肩奋斗的足迹。此外,崖子村还曾多次举办山东军区军事工作会议、滨海区参议会等重要会议。

  除莒南的重要发现外,泰安新泰也对磁莱铁路新泰段展开实地调查,新发现24处日军侵华时期铁路建筑物遗存。磁莱铁路全长约119公里,1940年至1943年间,是侵华日军为掠夺新泰的煤炭资源而强行修建。

  调查中,文物普查队发现建于1940年的徂阳站是磁莱铁路新泰段的起点,现存9座家属院、1座候车室、1处煤台和1处六角亭,均为砖木结构,采用双坡红瓦屋面与黄色混合砂浆抹面外墙,日式建筑风格鲜明。在南泉公园内,队员们意外发现了日军当年修建的水塔及供水源——黑虎泉。据当地老人回忆,因黑虎泉距车站不远,曾被日军强行征用为火车站给水所。新泰市文物普查队队长刘涛介绍:“我们在部分瓦片上发现了‘南京联益砖瓦厂’的刻字,这一细节不仅印证了建筑材料的来源,更揭示了侵华日军在华构建经济掠夺网络的史实,为研究日军侵华史及近代工业建筑提供了珍贵实物例证。”

  滨州市位于渤海革命老区,当地普查队伍针对革命旧址开展调查走访。目前已新发现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成立旧址、北海银行渤海印钞厂旧址等革命遗址。同时,当地普查队员对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化遗产也格外的重视,目前已新发现滨州市第一座黄河大桥、白家桥过水涵道、沾化一中旧址等行业遗产数十处,从多个角度展现了滨州的发展变迁。

  作为拥有联合国划分的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山东近现代工业起步较早,为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作出了巨大贡献。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是此次普查的重要类型。

  潍坊柴油机厂创建于1946年,是中国最早生产柴油机的厂家之一,见证了新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历史。1946年,建国铁工合作社在山东威海创建,同年3月更名为环海铁工厂,主要是做军事维修等。1948年,为满足日益增大的军工需求,环海铁工厂抽调部分设备和人员,在潍县坊子筹建大华机器厂,生产15马力和40马力低速柴油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全力发展重工业,大华机器厂克服物质条件差、设备陈旧等困难,积极生产柴油机。1952年7月,大华机器厂合并了昌潍实业公司及所属的万通铁工厂、华新工具厂和国光铜线月合并了山东工学院实习厂、潍坊市机器制造业公私联营铁工厂。1953年8月,企业正式更名为潍坊柴油机厂。

  作为“一五”“二五”时期国家重点发展的行业,潍柴的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自1952年启用到2013年完成整体搬迁,潍柴老厂区见证了潍柴由弱到强的发展历史,更是潍坊乃至新中国重工业发展的重要见证。2014年11月,潍柴老厂区被山东省列为首批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之一。街区苏式建筑风格鲜明,内有多幢传统风貌工业建筑,较好地体现了原有工业厂区的传统风貌,基本保留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厂格局。如今,街区内既有建筑、街道、管道、铁路等代表潍柴历史的物质文化遗产,也有体现潍柴特色的工业生产技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营的胜利油田是全国第二大油田,也是我国东部重要的石油工业基地,依托油田建设的油井等设施,见证了山东的工业发展和油田人民的不懈奋斗。此次普查,新发现了曾被称为胜利油田功勋井的营二井和坨十一井。

  位于东营市东营区文汇街道东营村东北的营二井,是继华北盆地的第一口见油井——华八井之后的全国第一口高产井,日产原油555吨,也是当时我国日产量最高的一口油井。为了纪念这个喜庆的日子,1964年6月,石油工业部华北石油勘探会战总指挥部成立(简称九二三厂),即胜利油田的前身。坨十一井位于垦利区胜坨镇胜利村南,是中国第一口日产油最多的千吨井,打破了“华北无油论”的说法,也因这口油井在胜利村附近,胜利油田因此而得名,是整个胜利油田具有纪念性意义的工业遗产。

  此外,位于东营市河口区孤岛镇的渤二井(又称孤岛发现井),是孤岛油田开发史上的标志性油井。该井于1968年4月19日由32105钻井队开钻,同年5月17日完钻投产,日产工业油流13.2吨,标志着孤岛油田的诞生。渤二井的钻探成功不仅破除了“凸起无油”的禁区,还开创了我国石油勘探史上“凸起找油”的先河。“东营是因油而生、因油而兴的城市,更是一座年轻而古老的城市。油井不仅是石油工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更是传承石油人艰苦创业精神的文化符号。”东营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队队长陈鹏说。

  除了红色遗址与工业遗产,山东在传统历史遗存的普查中同样成果丰硕,为梳理齐鲁文明脉络提供了新的实物支撑。

  在泰安市泰山景区,专业普查队伍深入人迹罕至的山林区域,完成逾700处不可移动文物的调查工作。新发现涵盖石刻、汉代遗存等多种类型,每一处发现都为研究泰山历史背景和文化补充了关键线索。

  这些新发现一方面来自2009年第三次文物普查后,景区在文物修缮、环境整改治理、景点提升中因动土作业或自然环境变化重新显露的遗存;另一方面是通过梳理历代文人游记、地方史志等文献,结合实地勘探验证发现的“文献记载中的文物”。

  2024年12月,泰山脚下大津口乡村民平整土地时挖出带绳纹纹路的瓦片,普查队现场判断其为秦汉时期建筑构件,后在《考寻泰山石刻随录》中找到“汉武帝曾于泰山东侧仙台岭修筑两望仙台”的记载,再次实地调查又发现更多相同形制的绳纹瓦砾。

  2025年5月,景区“四普”办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展开系统性勘察,发现该区域文化层厚度0.2米至0.4米、文化堆积层次分明,出土2处古代窑址、红烧土颗粒、破碎瓦片等遗存,结合《史记》《汉书》中“帝王封禅泰山时多筑宫室”的记载,最终判定此处为汉代遗存遗址。这一发现填补了泰山地区秦汉时期建筑遗址考古的部分空白,也为研究当时的政治活动、文化交流、宗教信仰提供了实物资料,让泰山文化的传承脉络更加清晰。

  2025年4月,东平县文物普查队在岔河门村发现了一通明代碑刻。该方形碑高1.75米、宽0.76米、厚0.2米,立于大明天启六年二月十九日,碑额线刻双龙戏珠纹、碑身周围刻有盘龙纹与云纹,碑首刻“修醮碑记”四字,碑文则记述了修建七圣堂的原因及位置。碑文由山东历史上唯一一位琉球王册封使杜三策“拜撰”,因关于杜三策的史料存世极少,这通碑刻成为研究明朝对外关系的重要线索。

  在青岛,崂山区借助科技力量助力文物普查与保护,运用GIS地理信息系统、三维扫描等技术完成119处不可移动文物实地测绘,针对分散于丛林深处或悬崖峭壁、信息采集难度极大的省级文保单位“崂山摩崖石刻群”,采用无人机航拍、三维倾斜摄影及三维扫描建模技术获取文物立体几何形貌等原始数据;还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核心庙宇殿堂开展内外部全方位建模,精准记录建筑结构特征、装饰纹样细节及空间衔接关系,为后续文物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该技术应用模式也被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作为典型案例在全省推广。

  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古村落、老城区,以及滨海地区的海防遗迹,是山东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此次“四普”针对这类“活态遗产”的系统梳理,不仅完善了文物资源档案,更让不一样的区域的文化特质愈发清晰可辨。

  在村落遗存方面,鲁西南与胶东半岛的“石砌民居”成为亮点。菏泽市巨野县核桃园镇前王庄村,自明洪武十三年立村至今,村内保存着大量明清至民国时期的石砌建筑,石墙平顶房、石墙硬山起脊房、一层石墙二层青砖楼房等形制各异,多数院落保持着四合院格局,是鲁西南地区规模较大、保存完整的石砌建筑群,为研究清末民初鲁西南民居风格、村落布局提供了鲜活样本。

  而威海荣成市石岛镇牧云庵村,凭借300余年建村史与独特的“石岛红”石砖建筑,成为胶东渔家文化的代表。这里的民房主体与院落墙体均以当地特产“石岛红”砌筑,瓦顶历经百年风雨仍坚固完好,加之村内传承已久的民间绘画、剪纸艺术,1987年便获“画村”美誉。此次普查进一步厘清了村落建筑的年代序列与文化内涵。

  烟台招远市辛庄镇高家庄子村则更具历史厚度。该村始建于汉代,因西汉末年高姓徙居得名,村内现存三官庙、古圩墙、关帝庙、徐氏家庙、清代民居大院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2处,是胶东地区顶级规模、类型最齐全的古村落之一。这里既有反映宗族文化的宗祠庙宇,也有体现商业历史的“胶东帮”商人故居,还有防御功能的圩墙与护城河,被专家称为“登莱滨海古官道上海防、商业、家族文化融合的典范”。

  在海防遗迹领域,威海市文登区的梳理成果尤为显著。作为明清时期抵御倭寇的“东方屏障”,文登区境内海防遗址占遗址类不可移动文物的80%。为抵御倭寇,朱元璋、朱棣等明代帝王先后在山东半岛设卫所、建营寨、筑墩台:洪武年间设宁海卫等五总寨,辖48座寨城;永乐年间在成山卫置“备倭都司”;宣德年间建文登营,节制三卫三所,筑21堡6炮台,形成“卫所守土、营镇机动、墩台预警”的完整防御体系。

  此次“四普”中,文登区普查队历时一年,完成54处明清海防遗迹的系统调查与梳理,新识别出墩台、军寨、教场等30余处,其中长会口墩、报信口堡等遗迹的名称与明代《筹海图编》、清代《登州府志》等史料完全吻合,为还原明清海防布局提供了直接实物证据。文登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队队长刘辉坦言,梳理过程充满挑战:夏季需在密林中开辟道路,冬季要在寒风中徒手测量,春季则需蹚过融雪后的泥泞山路,但队员们始终以严谨态度完成每一处数据采集,“这些遗迹是古人守护海疆的见证,我们一定要守护好这份历史记忆”。

  “‘四普’相对于‘三普’而言,是一个全方位的提升。”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特聘教授、省“四普”胶济铁路专题调查负责人姜波的评价,道出了此次普查的深层价值——它不仅是一次“摸清家底”的调查,更是一场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的实践。

  从遗产保护的“第一原则”出发,山东正探索让文物“活起来”的多元路径:坊子德日建筑群化身研学旅游目的地,让青少年触摸工业历史;潍柴老厂区保留苏式建筑风貌与工业技艺,成为城市发展的“记忆锚点”;红色遗址通过史料挖掘与场景复原,让革命精神可感可学。这种“保护—利用—传承”的良性循环,离不开多方力量的协同:地方政府牵头规划、文博专家精准指导、民众主动参与守护,让每一处新发现的文物不再是孤立的“历史标本”,而是融入当代生活的“文化载体”。

  1.4万余处新发现,既是齐鲁文明绵延不绝的实证,更是山东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起点。